1917年恒正网配资,沙俄的崩溃带来了俄国境内的大动荡,国家陷入了严重的混乱。正如那句古话所说,“破鼓万人捶”,当时的俄国对于协约国而言,简直成了随便可以分割的“蛋糕”。苏俄与德国签订了和平协议,宣布单方面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,这一举动令协约国震惊不已。东部战线本是阻挡德军的重要防线,俄罗斯的撤出让德军失去了来自东部的威胁,进而将兵力集中到其他战线上。因此,苏俄的背叛行为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协约国的惩罚。
从1918年3月起,英法美等协约国开始对俄国进行军事干预,先是进军摩尔曼斯克,接着4月英美联手日本,登陆了远东的海参崴。当时的苏俄只能控制俄罗斯的核心地区,而在偏远的东方,沙俄的余部则逐渐成为当地的“主宰”。这些沙俄余部计划利用远东的地理优势,继续与苏俄作斗争。
与此同时,大量的中国劳工曾经前往欧洲,在协约国阵营中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。可是,随着俄国内战的爆发,这些劳工在返回中国的途中,遭遇了无法预料的困境。作为协约国一员的俄国与中国之间曾有着密切的联系,许多中国劳工是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抵达欧洲的,但当他们准备回国时,却遇到了俄国的混乱局面,令他们毫无防备。许多华人无辜流落在俄国,成了沙俄余部抢掠和屠戮的对象。面对这种局面,北洋政府自然不能袖手旁观。毕竟,不仅是美国和日本等国派出了军事力量撤侨,中国地理位置临近俄国,理应采取行动保障侨民的安全。
展开剩余72%然而,出兵撤侨并非易事,这个问题涉及的不仅是外交,还有潜在的军事利益。众所周知,沙俄曾长期侵占中国的土地,许多人认为,趁着沙俄崩溃,正是中国合法收回这些失土的良机。因此,撤侨任务背后,蕴含着复杂的外交考量。北洋政府决定出兵,不仅是为了保护侨民,更是为了在未来的外交谈判中占据有利地位。
另外,若是让日本独占西伯利亚,这对中国来说显然是一个巨大的隐患。日本从日俄战争后就对东北虎视眈眈,若让其进一步扩展势力,尤其是将西伯利亚纳入其版图,无疑会威胁到中国的安全。因此,北洋政府在出兵撤侨的同时,也开始考虑如何应对日本在远东的扩张。
北洋政府在决定出兵的过程中,也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。自日俄战争以来,尽管中日关系有所回暖,但日本在东北的霸权主义愈发明显。为了避免得罪日本,北洋政府在出兵西伯利亚之前,必须谨慎考量其他列强的反应。尤其是英国,作为日本的传统盟友,对中国出兵表示强烈反对,担心中国出兵后会对西伯利亚的利益产生威胁,甚至有可能恢复失地。
相较之下,美国则明确支持中国出兵。他们希望中国能够摆脱日本的控制,获得更多的自主权,这样一来,美国才能在中国的市场中占有更多的份额。美国的支持让北洋政府得以克服外界的压力,并最终决定出兵撤侨。实际上,北洋政府派遣的并不仅仅是1700人,而是大约4000名士兵,配备了多艘军舰。除了最初的海容号外,还特意派出了飞鲸号这艘大型客轮,专门用于运送侨民。撤侨任务从1918年持续到1921年,历时三年,期间北洋政府不仅成功救出了大量侨民,还大大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。
然而,北洋政府的真正目标并不只是撤侨,而是借此机会争取控制东北的中东铁路。中东铁路是沙俄通过《中俄密约》在中国东北修建的关键性交通线,也是东北经济的命脉。北洋政府深知,控制中东铁路对于加强东北的地位至关重要。但问题是,日本同样对这条铁路有着浓厚兴趣,在日俄战争后,日本从沙俄手中夺取了中东铁路的南延线并将其改名为南满铁路。对于日本而言,完全控制中东铁路意味着将掌握东北的经济命脉。因此,在日本积极争夺中东铁路主干线的背景下,北洋政府不得不站出来捍卫自身利益。
此时,美国作为背后的推手,提出了一个“国际管理”的建议,意图让多个国家共同管理中东铁路。对此,北洋政府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美国的提议,坚定表示中国才是中东铁路的主权拥有者。最终,北洋政府在1920年3月成功接管了中东铁路,将沙俄的管理人员赶出了中国境内,算是暂时收复了这一重要铁路。然而,随着苏俄的崛起,沙俄的余部被重新掌控,中东铁路的控制权又回到了苏俄手中。
尽管北洋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果,但最终的撤军行动还是在1921年宣布结束。当时,中国的国旗从海参崴撤下,至今再也没有重新升起。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在远东地区的力量逐渐受到国际形势的制约,许多遗憾和挑战也随之而来。
发布于:天津市科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